试题内容: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9--12题。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曾祖讳祜,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三世皆不显。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志也悫,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
君善于人交,急人患难,死则恤养其孤,乡人多德之。盖晚而好《易》,曰:“《易》之道深矣,汩而不明者,诸儒以附会之说乱之也,去之则圣人之旨见矣。”作《易传》未成而卒。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
(选自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 讳:放在已故尊长的名前,表尊敬
B.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 发:派出
C.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 敕:特指皇帝的命令
D.诸儒以附会之说乱之也 乱:混淆
19.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叹曰
②□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
③书成,方奏未报,而君□疾卒
A.①且 ②因 ③所
B.①且 ②所 ③因
C.①而 ②乃 ③以
D.①而 ②以 ③乃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
B.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
C.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
D.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洵的墓志铭,文章首段却写他的两个儿子高中进士,并以文学为人称道,这是从侧面表现苏洵的影响,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B.第二段写了苏洵博辩宏伟的文章风格、温文尔雅的气质和深厚的学养,作者给予他高度赞扬,称其为“纯明笃实”的君子可谓实至名归。
C.苏洵年少不喜欢学习,成年后多次参加考试不中后,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多年闭门苦读,学问精进,大器晚成,终于成为一代文学家。
D.本文叙写了苏洵生平主要事迹,并给予了公正的评价,文章语言朴实而生动,表达了对苏洵尊敬、赞美和悼念之情,情真意切,非常感人。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5分)
(2)君善于人交,急人患难,死则恤养其孤,乡人多德之。(5分)
试题答案:
9.B
10.C
11.A
12.C
13.(1)苏君高洁的品行和道义,在家里修养而成,在家乡广为传播,在蜀地的百姓中出名已经很久了。
(2)苏洵喜欢跟人交往,急他人之所急。(友人)死了他就周济扶养人家的孩子。因此乡邻都很感激他。
试题内容: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9--12题。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曾祖讳祜,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三世皆不显。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志也悫,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
君善于人交,急人患难,死则恤养其孤,乡人多德之。盖晚而好《易》,曰:“《易》之道深矣,汩而不明者,诸儒以附会之说乱之也,去之则圣人之旨见矣。”作《易传》未成而卒。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
(选自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 讳:放在已故尊长的名前,表尊敬
B.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 发:派出
C.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 敕:特指皇帝的命令
D.诸儒以附会之说乱之也 乱:混淆
19.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叹曰
②□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
③书成,方奏未报,而君□疾卒
A.①且 ②因 ③所
B.①且 ②所 ③因
C.①而 ②乃 ③以
D.①而 ②以 ③乃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
B.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
C.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
D.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洵的墓志铭,文章首段却写他的两个儿子高中进士,并以文学为人称道,这是从侧面表现苏洵的影响,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B.第二段写了苏洵博辩宏伟的文章风格、温文尔雅的气质和深厚的学养,作者给予他高度赞扬,称其为“纯明笃实”的君子可谓实至名归。
C.苏洵年少不喜欢学习,成年后多次参加考试不中后,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多年闭门苦读,学问精进,大器晚成,终于成为一代文学家。
D.本文叙写了苏洵生平主要事迹,并给予了公正的评价,文章语言朴实而生动,表达了对苏洵尊敬、赞美和悼念之情,情真意切,非常感人。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5分)
(2)君善于人交,急人患难,死则恤养其孤,乡人多德之。(5分)
试题答案:
9.B
10.C
11.A
12.C
13.(1)苏君高洁的品行和道义,在家里修养而成,在家乡广为传播,在蜀地的百姓中出名已经很久了。
(2)苏洵喜欢跟人交往,急他人之所急。(友人)死了他就周济扶养人家的孩子。因此乡邻都很感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