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详情页
《大有·九日》(潘希白)
大有·九日 诗歌鉴赏
2515

试题内容:

(二) (原创题)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大有·九日

潘希白①

戏马台②前,采花篱下,问岁华、还是重九。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一片宋玉情怀③,十分卫郎清瘦。

红萸佩,空对酒。砧杵动微寒,暗欺罗袖。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强整帽檐欹侧⑤,曾经向 、天涯搔首。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后⑥。

【注】①潘希白,宝佑元年(1253)进士,授士办临安节制司公事,德祐中(1275至1276),起用他任史馆检校,他不肯赴任,三年后,宋朝灭亡。

②在江苏铜山县南,晋义熙中,刘裕大会宾僚,赋诗于此。

③宋玉,屈原的学生,曾入仕楚顷襄王。他期望对国家有所作为,受到黑暗势力的排挤而失职穷困,在他的作品《九辩》中,表示叹老嗟卑的伤感与哀愁。“

8.词的上阕,作者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与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比,本词中词人“红萸佩,空对酒”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试题答案:

【答案】

8.用典抒情(1分)上阕开头用宋武帝重阳登戏马台及陶潜重阳日把酒东篱的事实点明节令。接着表达向往隐逸生活的意趣。(2分)“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他内心里充满了宋玉般忧国伤时的情怀和卫郎般的愁瘦。这两句反映了宋代末世知识分子的苦恼情绪。(2分)(也可答对比,言之成理即可)

9. 王诗:重阳与家人一起登高插茱萸是一种习 俗,这说明了作者自己在重阳节不能跟家人团聚,反映了作者内心极其孤独,渴望回到故乡的心情。(2分)

本词:下阕第一句承开头咏重阳事,暗含自叹老大伤悲之意。(2分)意思是说,我佩戴了红色的茱萸草,空对着美酒,在这个国家遭到异族的侵略,濒于灭亡的前夕,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1分) “空对酒”用一个“空”字,表现了他无限的忧愁与苦闷。(1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题目问词的上阕,作者是怎样抒发情感的?属于考查表达技巧,是暗考。解答此题要在结合注释在翻译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学生要了解表达技巧是指诗歌为更好的表现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③表达手法④结构手法⑤修辞手法。经分析可知上阕用典抒情,分析忌空洞,一定要结合具体诗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题目问本词中词人“红萸佩,空对酒”用意与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比,有何不同?其实是考查诗句的内容及抒发的情感。要就两首诗作答,可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进行。比如王诗是说重阳与家人一起登高插茱萸是一种习俗,这说明了作者自己在重阳节不能跟家人团聚,反映了作者内心极其孤独,渴望回到故乡的心情。而“红萸佩,空对酒” 意思是说,我佩戴了红色的茱萸草,空对着美酒,在这个国家遭到异族的侵略,濒于灭亡的前夕,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空对酒”用一个“空”字,表现了他无限的忧愁与苦闷。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相关作文